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| 繼續訪問電腦版

非常關懷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8566|回復: 0

臥床一周 肌肉功能減少20%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13-12-8 18:03:3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【聯合報/記者林思宇/報導】
許多人因為意外或疾病老化,導致短暫臥床,期間若未照護得宜最後很可能終身離不開輪椅甚至床舖。如何提升臥床者的自主能力,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,不致最後完全失能?

案例故事:一名40歲的教師跌倒腳骨折,以為打石膏後就盡量不要動,休息就好,結果一直坐輪椅,連續好幾個月,最後膝蓋伸不直,後半輩子膝蓋都是彎曲90度。

骨骼肌肉緊縮 復元機會漸少

一般人臥床一周,肌肉功能少20%,基本上要恢復很困難,即使是年輕人也難逃。「當骨骼、肌肉緊到一個程度時,連上帝都幫不了忙。」開業復健科醫師周適偉說,原本應該都有復元的機會,結果變成終身坐輪椅,令人非常難過。

躺在病床上太久,會導致肺炎或敗血症甚至死亡;如果認真復健,體力甚至可恢復到比從前更好。新光醫院復健科主任謝霖芬曾收治一名50歲病患,腦中風癱瘓後,幾乎想自殺,但最後靠認真復健恢復體力,現在還是帶國外團的導遊,體力好到不行,謝霖芬呼籲「不管如何都要動」。

轉動關節肌肉 家人要多協助

即使躺在床上,手肘、臀部都還是要動。謝霖芬說,病人不能動,由照護者幫忙他動,只要是可以動的肌肉關節就要動,例如手舉啞鈴,可幫助關節保持靈活。

在大醫院,病人中風急性期過後,會從神經內科轉到復健科,一個月後出院。周適偉說,做復健目的是要回歸家庭生活和社會,此為醫院復健不可取代的部分,醫院不可能模擬家庭狀況,所以到一定程度後,就會建議居家復健。不能自理生活的患者也是如此,醫院要教照護者如何照顧失能者。

歐美自助復健 復元機率很高

民眾常見的錯誤觀念,就是生病要多休息。事實上,運動沒有所謂的不適應症,很少有病況是不能做運動的,重點是如何下運動處方。臥床被動的關節活動,廣義來說也是運動。

歐美有所謂「自助復健」,強調中風生病或短期臥床後,自我積極復健,和家人一起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,再站起來的機率很高;但在台灣,照護者普遍認為,應該什麼事都幫患者處理好,反而讓患者失去了自主能力。

右手不能吃飯 還有左手可用

謝霖芬說,復健科是從歐美傳過來的,以「盡量讓病人獨立為最高原則」。病人一定要發揮其最高潛能,若病人可以坐,就要坐;右手癱瘓,就用左手吃飯,只有做不到的事情,才會由旁人幫忙。

失能包括肢體失能和精神失能。肢體失能評量指標,最常見的是巴氏量表,但仍有許多其他評估方法。以巴氏量表為例,總分是100分,最差是0分,分數越高越好,越低越差,又可以分成整體和單項,所以不能一概而論。

求助民間偏方 不如積極復健

中風、脊髓損傷、中樞神經壓迫等,謝霖芬說,要恢復95%,需要3個月到半年;一般來說,神經恢復是3個月,也就是說,手指會不會動、能不能彎,3個月就知道,3個月後沒改善,就很難了。

不過,周適偉認為,復健黃金期說法不一,有點是應健保給付而生,有文獻認為,中風病人在一年內都有緩慢進步。

坊間盛傳不少特效藥或偏方,幫助復元,但謝霖芬認為,復健是用各種方法刺激,讓身體恢復,但其實身體本身就有恢復能力,並非特效藥或是偏方的關係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VeryCare.org

GMT+8, 2024-3-29 07:40 , Processed in 0.084203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